像霧像雨又像風,遠看水霧朦朧,入內空氣涼爽。在干燥晴好的天氣下,在揚塵浮蕩的城市里,這些霧蒙蒙的綠化帶和小游園,是怎么樣實現這種效果的?記者從鄭州市相關部門了解到,這是一種除霾的新嘗試,已在高新區、二七區、中原區、金水區等多處景觀綠化帶和公園內鋪開。據有關方面透露,下一步還將進一步擴大布局范圍。
【現象】市區現“水霧”景觀 其實是除霾新手段
炎熱的夏季,喧囂的街頭,竟然能遇到讓人瞬間清爽下來的景觀。這些天,有市民向大河報記者反映說,他們在鄭州市區多處遇到了“水霧森林”,但不知道具體是什么用處。
新通橋附近的文化路街角公園內,就有這樣一處景觀。特別到了中午氣溫高的時候,綠化帶內就會升騰起霧氣,不一會兒就會把整個街角公園氤氳起來。雖然在遠處看起來只是一團霧氣,但真正走進去后,細小的霧氣顆粒會撒落在肌膚上,即便是晴好天氣、太陽當頭照,置身霧氣里面也感到舒爽許多,氣溫比綠地外要低好多度。
這是怎么回事兒?記者采訪鄭州市多個部門和項目負責方得知,這是為改善局部空氣環境而特意安裝的水霧系統,又稱霧森系統。系統每天都會開啟多次,如果遇到霧霾嚴重、汽車尾氣嚴重的時段,也會臨時性開啟。
海力特清水霧設備相關負責人介紹說,該水霧系統的工作原理是以市政自來水為截至,通過超高壓細水霧系統,以霧狀形式噴出,以達到改善局部空氣環境的效果。具體來說,高壓泵組通過管道輸送產生的壓力,大概是100公斤的壓力,然后通過特殊的高壓旋芯式噴頭形成一個水膜,水膜與空氣摩擦,形成霧粒粒徑,在1微米與10微米之間粒經大小,形成噴霧效果。
其實,這并不是鄭州市首次嘗試。醫學院附近的大轉盤內部綠化帶,早已安裝了這種噴霧系統。不過相對以往的單點嘗試,目前鄭州市已呈現多點開花的形勢。據介紹,如此霧氣朦朧的場景,在高新區、二七區、中原區、金水區等多處景觀綠化帶和公園內都能見到。比如,鄭州第四十七中學、金水立交、黃河立交、紫荊山廣場、河醫立交、新通橋游園、嵩淮游園、商城游園、省委大院、十九中學、高新區管委會廣場、高新區科學大道全段等,都有這樣的霧森系統。
和傳統的灑水車降塵不同,水霧系統有幾大特點。水霧設備上述負責人說,第一是噴霧效果,霧粒粒徑比較細,降溫效果比較好,蒸發速度比較快;第二是降塵,它粒徑比較細,跟空氣中揚塵比較接近,對空氣中揚塵捕捉能力比較強,降塵效果比較明顯,對PM2.5、PM10、臭氧都有一定吸附作用,包括汽車尾氣顆粒物都有吸附作用;第三可以將水撕裂,撕裂以后形成負氧離子,負氧離子對人體有好處;第四是灌溉的功能,微噴灌溉,用水量比較少,比較節水。
【計劃】對周邊道路揚塵也有抑制 主干道兩側有望布局
既然使用的是自來水,那是否會是對水資源的浪費?畢竟目前鄭州市區自來水使用的是南水北調水。對此,該人士說,水霧景觀并不是全天24小時工作,每天早、中、晚都會開啟1小時左右,如遇重污染天氣,會臨時啟用。其次,一個噴頭每分鐘所耗費的水量為0.25升,與噴灌相比要節水得多。
有市民質疑說,綠化帶內的水霧系統,所波及的范圍有限,對周邊道路的除塵效果,是不是要大打折扣?據介紹,由于水霧系統所蒸騰的霧氣比較輕,一旦開啟,可迅速擴散到周圍區域。通過水霧漂移擴散,可一定程度上去除周圍區域已飄散到空氣中的揚塵和霧霾。這樣一來,安裝到路兩側綠化帶,對整條道路都有空氣改善作用。
目前,水霧系統在鄭州市區還處于點狀試驗階段。記者從鄭州市相關部門了解到,下一步他們規劃在鄭州市各大公園及主干道兩側大面積安裝超細清水霧系統,實現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的布局。目前,他們和水霧系統項目方正在研究階段。
轉自大河客戶端